内蒙古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草原上的抗疫堡垒
内蒙古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作为自治区抗疫工作的中枢神经,自疫情暴发以来便承担着统筹协调、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重要职责,这片广袤草原上的抗疫堡垒,不仅守护着2400多万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更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智慧,为全国疫情防控贡献了"内蒙古方案"。
指挥部组织架构与职能定位
内蒙古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于2020年初疫情暴发之际,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和主席担任双指挥长,下设综合协调、医疗救治、物资保障、交通管控、宣传引导等12个专项工作组,指挥部采用"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联动,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
在职能定位上,指挥部既是"大脑"也是"手脚"——既要制定宏观防控策略,又要督导基层落实细节,特别是在边境口岸防控方面,指挥部创新建立"三道防线"机制:第一道防线设在口岸检疫环节,第二道防线覆盖边境管理区,第三道防线延伸至邻近城镇社区,形成环环相扣的防控链条。
草原特色的防控创新举措
针对内蒙古地广人稀、边境线长、冬季严寒等特点,指挥部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防控措施,在牧区,利用蒙古包设立临时核酸检测点,组建"马背上的防疫队"为偏远牧户服务;在边境地区,开发"智慧边防线"系统,整合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针对冬季极寒天气,研发了适合-30℃环境下使用的核酸采样箱和疫苗保温运输设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达慕防疫宣传法",指挥部将传统那达慕大会形式改造为防疫知识宣传平台,通过摔跤手演示正确戴口罩、射箭比赛融入手部消毒环节、赛马选手展示安全社交距离等生动形式,让防疫知识深入人心,这种"文化嵌入式"宣传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专项推广。
物资保障与民生服务机制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农畜产品基地,内蒙古指挥部建立了"双保双供"工作机制:保障防疫物资生产供应,保障基本民生需求供应,动员全区12家重点企业转产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实现日产医用口罩500万只的产能;同时建立"绿色通道"保障煤炭、乳制品、牛羊肉等关键物资运输畅通。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民生问题,指挥部推出"三色管理"服务:红色应急需求2小时响应,黄色重点需求24小时解决,绿色普通需求72小时办结,累计解决群众就医用药、生活物资、供暖供电等诉求23.6万件,特殊群体帮扶覆盖率达100%。
科技赋能与数据驱动
指挥部联合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等机构,开发了"蒙康码"大数据平台,整合了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12类数据,实现"一码通全区",平台特别增加了蒙汉双语服务功能,并针对牧民群众使用习惯优化界面设计,注册使用率达98.7%。
在预警预测方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边境口岸货物核酸检测数据,建立进口货物风险评级模型,提前拦截多起潜在疫情输入风险,开发的"草原疫控"APP提供蒙汉双语疫情动态查询、线上问诊、心理疏导等服务,累计服务用户超800万人次。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内蒙古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实践形成了"五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严格防控与精准施策相结合、统一指挥与分级负责相结合、专业防控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相结合,这些经验在处置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多起突发疫情中得到充分验证。
面向未来,指挥部正在推进"智慧疫控"升级计划,将建设边境疫情防控数字孪生系统,完善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强化跨境联防联控机制,正如指挥部总指挥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像守护草原生态一样守护人民健康,让疫情防控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彰显新时代内蒙古的担当与作为。"
在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内蒙古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如同一个坚强的抗疫堡垒,用责任与智慧筑起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