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抗疫护士,白衣执甲,守护六朝古都的生命防线
在2021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突发疫情,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六朝古都瞬间进入"战时状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就是南京抗疫护士群体,这些白衣天使们用专业与奉献,在秦淮河畔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紧急集结:与时间赛跑的"南京速度"
7月20日晚,南京通报发现9例阳性病例,全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南京市卫健委数据显示,短短24小时内,全市超过3万名医护人员投入抗疫一线,其中护士占比超过65%,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迅速组建"党员先锋队",许多护士在接到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取消了休假计划。
"那天晚上11点接到电话,我简单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出门了。"南京市第一医院ICU护士长李娟回忆道,"丈夫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只能说'等疫情结束吧'。"像李娟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南京医护圈里比比皆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南京速度"。
高温下的坚守:防护服里的"桑拿浴"
南京的七月,日均气温超过35℃,地表温度常常突破50℃,在这样的环境下,护士们需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工作6-8小时,南京市疾控中心统计显示,在全员核酸检测期间,平均每位采样护士每天要完成800-1000人次的咽拭子采集。
"脱下防护服时,汗水直接往外倒,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江宁区中医院护士王敏描述道,为了防止中暑,许多护士在防护服里垫上冰袋,但往往不到一小时就化成了温水,他们的双手因长时间戴橡胶手套而发白起皱,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压痕,却依然保持着专业的工作状态。
专业与温情:抗疫一线的"南丁格尔精神"
在隔离病房里,南京护士们不仅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更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由于家属无法探视,护士们主动承担起"临时家人"的角色,一位老年患者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与家人视频,江苏省人民医院护士张琳每天用自己的手机帮助老人连线,这一暖心举动被网友称为"最美亲情桥梁"。
儿童患者的护理更是考验护士们的耐心与智慧,南京市儿童医院专门设计了"勇敢小战士"奖章,鼓励配合治疗的小朋友。"我们要让这些孩子明白,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护士长陈婷说,这种专业与温情并重的护理方式,极大缓解了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
科技赋能:智慧护理的"南京模式"
此次抗疫中,南京护理团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人工智能分诊系统、远程会诊平台、智能消杀机器人等创新应用,让护理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发的"无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减少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直接接触,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关注患者本身。"南京市鼓楼医院护理部主任李爱萍指出,据统计,这些智慧护理技术的应用,使核酸采样效率提升40%,护理文书工作时间减少30%,让护士们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患者照护中。
后疫情时代:南京护理人的思考与成长
随着疫情逐步控制,南京护理团队开始了系统性总结,南京市护理学会组织编写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应急手册》,建立了"平战结合"的人才储备机制,许多护士通过这次抗疫,在危重症护理、感染控制、心理疏导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护理职业的价值和使命。"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2022年南京报考护理专业的人数同比增长23%,社会对护理职业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回望这场抗疫斗争,南京护士们用专业守护生命,用奉献传递温暖,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平凡中的坚守,汇聚成了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在秦淮河畔,在紫金山下,南京抗疫护士的身影将永远铭刻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成为新时代最美的风景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