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疫情防控指挥体系,高效协同下的城市安全屏障

南昌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的组织架构

南昌作为江西省省会城市,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建立了科学完备的指挥体系,南昌疫情防控指挥部采取"1+X"组织模式,即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为核心,下设综合协调、医疗救治、社区防控、物资保障、交通管控、宣传引导等多个专项工作组,这种扁平化、专业化的组织架构确保了决策迅速传达、执行高效有力。

指挥部实行"双指挥长"制,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指挥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每日召开视频调度会,分析疫情形势,研究部署重点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创新建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病毒学等领域专家参与决策,使防控措施更加科学精准。

科技赋能下的智慧防控实践

南昌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的一大亮点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防控"网络,通过整合公安、卫健、交通等部门数据,建立了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病例轨迹追踪、密接人员筛查、风险区域划定的数字化、智能化。

"昌通码"系统的开发应用是南昌科技抗疫的成功范例,这一健康码系统不仅与全国防疫健康码互认互通,还结合本地实际增加了核酸检测点查询、疫苗接种预约等便民功能,通过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有效实现了人员流动的精准管控,据统计,系统高峰期日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南昌还在部分重点场所试点应用了智能测温门禁、AI监控预警等新技术设备,大大提升了防控效率和精准度,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可以实时监控全市各核酸检测点的排队情况,及时调配资源,避免人员聚集。

基层防控网络的构建与运行

南昌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坚实的基层基础,全市建立了"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机制,将防控力量下沉到最小治理单元,每个社区都成立了由社区干部、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防控小组,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市的防控网络。

"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是南昌基层防控的鲜明特色,全市划分了1.2万余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负责人员排查、信息登记、健康监测等工作,在疫情紧张时期,网格员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社区防控中还创新推出了"楼栋长"制度,由居民推选热心人士担任楼栋长,协助做好防疫宣传、物资配送等工作,这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做法,既缓解了基层人力不足的压力,又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应急响应与常态化防控的平衡之道

南昌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能够根据疫情形势灵活调整防控策略,在应急响应和常态化防控之间找到平衡点,指挥部建立了四级应急响应机制,明确不同风险等级下的防控措施,既避免了"一刀切"的过度防控,也防止了松懈麻痹。

在突发疫情处置方面,南昌形成了"快检测、快流调、快隔离"的工作机制,一旦发现阳性病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2小时内完成转运,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调报告,24小时内完成密接人员排查管控,这种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

常态化防控阶段,南昌重点加强"外防输入"工作,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交通枢纽设置查验点,对来昌人员实行分类管理,通过定期开展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加强场所码应用等措施,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疫情防控中的民生保障工作

南昌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严格防控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指挥部专门设立了生活物资保障组,建立了"市-区-企业"三级保供体系,确保封控区居民生活不受影响。

针对特殊群体,南昌推出了多项暖心服务,为独居老人、孕产妇、重症患者等建立台账,提供上门核酸、送医送药等服务;为中小学生开设"空中课堂",保障停课不停学;为滞留人员设置临时安置点,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医疗保障方面,南昌确定了"红黄绿"三级医疗机构分工体系,指定定点医院收治新冠患者,保障其他患者正常就医需求,特别开通了互联网医院服务,方便群众在线问诊、药品配送,减少了医院人群聚集风险。

南昌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检验,展现出了较强的组织力、执行力和应变力,其成功经验在于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了各部门、各层级的协同联动。

南昌将继续完善"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动防控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防控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