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支援武汉时间轴,那些刻骨铭心的苏大强时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江苏省以"苏大强"的担当,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援鄂壮歌,从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出征,到最后一支队伍凯旋,江苏支援武汉的时间轴上,写满了责任与奉献、速度与力量。
除夕夜的紧急驰援:江苏速度的初现
2020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凌晨1点26分,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除夕夜的团圆氛围中,江苏省首批援鄂医疗队的147名队员已抵达武汉,这支队伍从接到通知到完成集结仅用了不到24小时,创造了惊人的"江苏速度"。
首批医疗队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7家省属医院和11个设区市的医护人员组成,涵盖了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关键科室,他们中有的刚下夜班就接到通知,有的正在吃年夜饭就放下碗筷,有的甚至来不及与家人道别就匆匆出发。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秦湧在出发前写下"请战书":"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这份朴素的誓言,成为江苏援鄂医疗队的共同心声。
分秒必争的"饱和式救援":江苏力量的彰显
随着疫情发展,江苏的支援不断升级,2月2日,第二批医疗队139人抵达;2月4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江苏)37人出发;2月9日,第五批958人医疗队驰援,这是当时全国单次派出的最大规模医疗队...
截至2月24日,江苏累计派出13批医疗队共2804人支援湖北,其中武汉1781人,江苏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重症病区,管理床位数超过2000张。
"饱和式救援"成为江苏支援的关键词,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江苏援武汉医疗队总指挥鲁翔回忆:"我们不仅派医生护士,还带了ECMO、呼吸机等重型设备,甚至连针线包都考虑到了。"这种全方位的支援模式,极大缓解了武汉当地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还创新性地实施了"整建制接管"模式——由同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完整团队接管整个病区,这种模式保证了医疗团队的默契配合,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不舍昼夜的生命守护:江苏温度的传递
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江苏医护人员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医疗队创下了单日出院32人的记录;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他们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的目标。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潘纯教授带领团队使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多名危重患者,他曾在凌晨三点接到紧急会诊请求,二话不说就赶往医院。"在生命面前,时间就是一切。"潘纯说。
除了医疗救治,江苏医护人员还格外注重心理疏导,苏州市立医院护士长李静为患者制作"心愿墙",鼓励他们写下康复后的愿望;徐州市中心医院护士王谦在防护服上画上卡通图案,逗小患者开心,这些暖心细节,让武汉人民感受到了江苏温度。
春暖花开的凯旋时刻:江苏担当的见证
随着疫情逐步控制,江苏援鄂医疗队开始分批撤离,3月17日,首批撤离的江苏医疗队员返回南京,受到家乡人民最高规格的欢迎,4月12日,最后一批江苏援鄂医疗队员平安归来,标志着江苏支援武汉的医疗任务圆满完成。
据统计,江苏医疗队在武汉期间累计收治患者4653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1406人,治愈出院2527人,完成了近10万份核酸检测,这些数字背后,是2804名江苏医护人员用生命书写的责任与担当。
江苏省卫健委主任谭颖在总结时说:"江苏援鄂医疗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展现了江苏儿女的家国情怀。"
同舟共济的精神传承:江苏经验的启示
江苏支援武汉的时间轴,不仅记录了一段抗疫历史,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专业精神,都在这次援鄂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教授评价:"江苏支援武汉的经验表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要统筹全国资源,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地方能动性。"
江苏援鄂医疗队的部分队员又投入到本土疫情防控中,将武汉经验运用到新的战场,而那些在武汉结下的深厚情谊仍在延续——江苏多所医院与武汉对口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开展远程会诊和学术交流。
从寒冬到暖春,从紧急驰援到胜利凯旋,江苏支援武汉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值得铭记,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记录,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是一曲曲动人的奉献赞歌,当未来的人们回望这段历史,"苏大强"的担当与情怀,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共克时艰的精神象征之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