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天津人,果子摊前的坚守与温情

疫情中的天津:市井烟火气不灭

2022年初,天津成为国内首个正面迎战奥密克戎的城市,疫情突袭,整座城市按下“暂停键”,但天津人骨子里的乐观与坚韧却从未被磨灭,在空荡的街道上,除了核酸检测点的长队,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依然冒着热气的小摊——尤其是卖“果子”的早点铺。

果子,天津人对油条的亲切称呼,是这座城市的早餐灵魂,无论是配豆浆、夹大饼,还是蘸豆腐脑,天津人的一天,往往是从一根金黄酥脆的果子开始的,即便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许多果子摊依然坚持营业,用热腾腾的油锅和熟悉的味道,抚慰着这座城市的胃与心。


果子摊主老李:疫情下的坚守

老李在河西区开了二十年的果子铺,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和面、烧油,五点半准时出摊,疫情来了,不少同行选择歇业,但老李没停,他说:“咱天津人讲究‘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可这早点要是断了,街坊们心里更没着落。”

疫情期间,老李的摊子前多了块牌子:“戴口罩、保持距离、即买即走”,他还学会了用微信接单,让老顾客提前预订,减少聚集,有老主顾打趣:“李师傅,您这果子比核酸检测还准时!”老李笑着回:“那可不,咱这‘阴性’保证,绝对不‘阳’(指油条炸得不够蓬松)!”

疫情下的天津人,果子摊前的坚守与温情


天津人的幽默与韧性

天津人向来以幽默著称,疫情下的调侃更是层出不穷,有人戏称:“以前排队买果子,现在排队做核酸,横竖都是排,不如边排边吃果子。”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疫情限定版果子套餐”——一根果子配一瓶消毒液,配文:“介就叫‘双保险’!”

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正是天津人面对困境的态度,果子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生活仪式感,即便居家隔离,许多天津人也会自己炸果子,发朋友圈炫耀:“虽然出不去,但咱这手艺不比摊上的差!”


果子里的人情味儿

疫情期间,许多社区组织了志愿者送菜服务,而一些果子摊主也自发加入,老李就曾连续一周免费给附近的医护人员送早点,他说:“人家在前线拼命,咱就这点手艺,不能寒碜。”

疫情下的天津人,果子摊前的坚守与温情

一位护士在微博上写道:“凌晨下班,接过热乎乎的果子,突然就哭了,原来最踏实的温暖,不过是一根天津果子。”


后疫情时代:果子的味道没变

天津早已恢复往日的喧嚣,果子摊前又排起了长队,但疫情留下的记忆并未消散——它让天津人更加珍惜这份市井烟火气,也让果子成了这座城市 resilience(韧性)的象征。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疫情会过去,但天津的果子永远炸得倍儿香!”

疫情下的天津人,果子摊前的坚守与温情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比如天津人对果子的执着,比如那份根植于市井的乐观与温情,在这座城市里,果子不仅是早餐,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再难的日子,只要油锅还热着,生活就有希望。

而天津人,永远会用一句“姐姐,来套果子!”笑着迎接新的一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