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杭州新冠疫情最新动态,防控措施升级与市民应对指南
当前疫情形势分析
江苏省杭州市近期新冠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根据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全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28例,主要分布在西湖区、余杭区和拱墅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轮疫情存在多个传播链条,部分病例与省外输入关联密切,Omicron变异株BA.5.2分支仍是主要流行毒株。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杭州部分高校和农贸市场出现聚集性疫情,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这与秋冬季气温下降、室内活动增加以及人员流动性大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病毒基因测序结果看,当前流行毒株传播力强、潜伏期短,但致病力相对减弱,与全国总体趋势一致。
与上月相比,杭州市新增感染者数量有所上升,但重症率和病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医疗资源储备方面,全市定点医院床位使用率为65%,ICU床位使用率为42%,医疗救治体系运行平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强调,将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在精准防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防控政策解读
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于11月1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对全市防控措施进行了优化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对来自国内高风险区的入杭人员实行"7天集中隔离",中风险区入杭人员实行"7天居家隔离",所有省外来杭返杭人员需完成"三天三检"。
公共场所管理方面,全市范围内实行"场所码"全覆盖,进入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宾馆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需查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文娱场所按75%限流开放,餐饮机构堂食人数不得超过接待能力的50%,市教育局同时宣布,出现疫情的区县中小学可根据实际情况转为线上教学。
交通运输领域,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和各大火车站继续落实"落地检"政策,跨省长途客运班线实载率不超过70%,市内公共交通严格执行扫码乘车,出租车、网约车司机需每日核酸检测,值得注意的是,杭州与周边城市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启动,对通勤人员实行"白名单"管理,保障必要出行需求。
针对市民关心的核酸检测安排,全市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增至3560个,提供"15分钟可达"服务,重点行业从业人员仍保持"一天一检"频率,普通市民"三天一检"政策暂不调整,市卫健委提醒,近期将根据检测结果动态优化点位布局和服务时间。
市民防护实用建议
面对当前疫情形势,杭州市疾控中心为市民提供以下专业防护建议:加强个人健康监测,每日测量体温,关注"杭州健康码"状态变化,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前往就近发热门诊就诊,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严格履行防疫责任,所有来杭返杭人员应提前通过"入杭报备登记系统"申报行程,抵杭后12小时内向所在社区报告,参加聚集性活动要提前了解主办方防控措施,活动中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特别提醒老年人群体,应尽快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
日常生活方面,建议市民采用"线上订购、无接触配送"方式采购生活物资,收取快递时做好外包装消毒,家庭应储备适量口罩、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环境卫生,对于居家健康监测人员,要单独居住或选择通风良好的房间,避免与家庭成员接触,生活垃圾需经消毒后处理。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市民可通过"杭州心理援助热线"获取专业支持,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焦虑,市教育局已开通"空中课堂"平台,家长应帮助居家学习的学生建立良好作息,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市总工会则推出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助力疫情期间个人能力提升。
疫情发展趋势研判
多位流行病学专家对杭州疫情发展做出研判:短期内由于病毒传播特性及人员流动因素,病例数可能继续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大规模暴发风险较低,随着防控措施落实见效,预计12月中旬将进入平台期,市疾控中心正在密切监测病毒变异情况,实验室具备对新变异株的快速识别能力。
经济社会影响方面,本轮疫情对杭州零售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冲击较为明显,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运行平稳,市政府已出台租金减免、税收缓缴等45条助企纾困政策,设立30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保障企业运转,就业市场方面,线上招聘活动持续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加大。
长远来看,杭州市将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未来三年计划投资200亿元用于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平战结合"的传染病医院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也在完善中,专家建议,市民应逐步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生活,保持防护意识的同时避免恐慌情绪,相信在科学防控措施下,杭州将很快控制住本轮疫情传播。
发表评论